光明区党代会首次提出,“腰部企业”们正以创新脊梁之姿挺立时代浪潮——他们深耕细分领域,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打造核心技术;他们激活产业生态,用硬核科技构筑起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他们扎根光明热土,在政策雨露与人才沃土中拔节生长。这里闪耀的每束微光,都是照亮未来的火炬;这里迸发的每次突破,都在书写大湾区创新的星辰大海。
百葵锐(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百葵锐生物”),于2021年落户光明科学城,在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完成孵化,一年后转移至恒泰裕·华南医谷合成生物产业园。经过几年发展,百葵锐生物快速崛起,拥有基于AI的创新蛋白精准设计与蛋白分子机器技术平台,建成2000平方米的合成生物中试基地,工业酶制剂突破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实现全球首个一步法生物合成中试量产。
百葵锐生物CEO章家泉在医药、化工、新材料领域,有着超过20年的丰富工作经历。早年,他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力,创办了一家年销售额达数亿元的传统化工材料企业。
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章家泉接触到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尤其是AI蛋白设计和蛋白分子机器技术,让他看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他意识到,这将是一个改变传统产业格局、为人类生活带来深远影响的新兴领域。于是,章家泉毅然决然地和他的核心团队回国创业,创办了百葵锐生物。“以前做的是传统产业,而技术的革新能让生产过程更加绿好。”章家泉表示,以往整个化工行业都使用化学法合成,而现在用生物酶法、酶催化剂生产成了主流,它具有绿色、高效、节能等优点。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端人才,市场推广也面临诸多挑战。“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难题,对我们来说,需要像长征一样,一道道坎地迈过去。”章家泉四处奔走寻找投资,积极招揽全球人才,其团队在合成生物学、蛋白工程、人工智能、生物信息计算和化学工程等交叉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
在技术攻关方面,百葵锐生物围绕蛋白精准设计和蛋白分子机器技术,建立独家的“全生态链合成生物学平台”,基于AI技术实现自动化高通量筛选和高效基因编辑,将生物合成的研发生产过程模块化。目前,百葵锐生物已在光明区合成生物产业园区建成2000平方米的合成生物学研发与中试基地;工业酶制剂突破国际巨头企业的技术垄断,实现自主国产化产品替代;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实现全球首个一步法生物合成中试量产。
如今,百葵锐生物已开发出工业生物酶、功能多肽、功能蛋白、生物表活等多条产品线,并与全球领先美妆及化工龙头企业开展业务,多条产品管线实现规模化量产,市场规模超1000亿元雷火电竞官网,发展前景广阔。
“深圳在应用创新方面有着天然优势,政府执行力强,为企业发展制定了整套扶持、服务政策。我们来到这里,有落地空间、有租赁补贴、有专项扶持,这些我们都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章家泉表示,深圳有着一流的创新生态,光明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资源汇聚,有利于吸引高端人才落户,这对创新型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同时,希望政府在出台专项政策之外,还能在资金引导等方面做好配套,让企业在关键时期更好更快地成长。
“我们公司有句口号叫‘Let’s create the future’。我们要面向全球,利用生物技术,给世界带来更多美好。”章家泉表示,百葵锐生物将扎根深圳光明,继续秉承创新精神,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深耕细作,为推动行业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在光明区恒泰裕·华南医谷合成生物产业园,深圳中科翎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翎碳”)实验室里的银灰色电催化装置,将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液态有机物。中科翎碳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孵化,其利用“电化学+合成生物学”跨界技术,积极探索减碳新路径。
在中科翎碳创始人夏霖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二氧化碳电催化装置。金属管道密布的设备系统里,工业废气通过金属膜电极的催化转化,正被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乙醇、乙酸等有机原料。“传统微生物发酵需要消耗粮食碳源,我们则开创了基于二氧化碳非粮碳源的新路线。”夏霖说。
据悉,这套全球首个工业级二氧化碳电化学-生物利用系统,去年已交付招商局集团武汉基地,助力招商局集团在武汉建成国内首个二氧化碳绿色生物制造工程示范基地。该系统每年可处理数百吨二氧化碳,产出的绿色碳源进入后端发酵装置,最终转化为农业菌剂、饲料蛋白等产品。
“电催化能量效率比自然光合作用高十几倍。”夏霖介绍,短链有机物经自然驯化或合成生物改造的菌种发酵,亦可产出多种高附加值产品。目前,中科翎碳已形成从设备到产品的完整技术链条,电催化模组核心部件实现100%自主研发。
2023年,中科翎碳从100多份申请中脱颖而出,入围百事公司首届亚太地区“绿色加速器项目”十佳企业,并最终获得首届冠军。中科翎碳“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方案”在试验基地取得不俗成绩,实现种植过程中低碳微生物应用,比传统菌剂的碳足迹减少25%。目前,中科翎碳的农业菌剂与百事集团的合作案例已形成近万亩示范田,产品获得SGS颁发的首张低碳足迹证书。此外,在湖北水稻田、云南咖啡园的示范项目中,也成功实现增产减碳。
在中科翎碳的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新型菌株,这些从极端环境筛选的微生物,能将二氧化碳电催化产物定向合成为特定产品。“二氧化碳利用虽然前景好,但商业落地难度大。”夏霖坦言,创业最大挑战是让技术适配市场需求。
创业初期,中科翎碳团队就边研发边寻找市场突破口,通过与大型企业不断交流发掘真实需求,团队针对化肥改良与替发出三款菌剂产品,斩获多个奖项,迅速打开市场。去年10月,中科翎碳凭借“低碳益生菌”产品荣获2024天然新势力创新评选大赛“源创技术奖”,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公司快速发展,中科翎碳摆脱了之前“引才难”的处境。去年,公司开始反向筛选人才,使整个团队在研发、市场、品牌等方面更趋合理。目前,该公司拥有国内外一流院校的顶尖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团队,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75%,研发及技术顾问阵容更堪称豪华。
政策加持也是中科翎碳快速崛起的一个重要推力。截至目前,中科翎碳在一次性认定奖励、投融资补贴、研发补贴、租房补贴等方面,累计获得区政府补贴超500万元;光明区出台的合成生物产业专项政策,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扶持,让企业轻松上阵、快步前进。
当问及未来愿景,夏霖充满信心:“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领域的领先者和标杆企业,让二氧化碳不再是负担,而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原料。”